"/>
日前,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2019年第四期UP論壇“社區生活圈”在京圓滿召開,論壇以“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圈”為主題。莊少勤總規劃師強調,國土空間規劃不僅有宏觀,也注重微觀。國土空間規劃的初心就是要讓人民生活更美好。他與大家分享了三個體會。
第一,從空間發展動力來講,我們已經從工業文明的“生產驅動”進入了生態文明的“生活驅動”或者“社區驅動”的時代。工業文明的特征是機械化思維,以生產為本,甚至以車為本。后工業化的生態文明時代要回歸到以人為本,以人為本則要回歸到美好生活。
“15分鐘社區生活圈”的營造有三個要素。
一是人的生活,要通過規劃讓人生活得更美好,要解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;
二是社區單元,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新生態時代,日常生活的社區或社群單元越發重要,社區的功能變得更加復合,不僅是狹義的生活空間,也是可以是工作的空間、學習的空間、交往的空間;
三是15分鐘的時空尺度,社區功能的步行便利范圍,體現低碳、健康、親和的空間特征,從源頭上減少職住不平衡、鐘擺式交通擁堵等城市病。
第二,把社區當做一個“微城市”來打造。社區是一個城市的基本發展單元和治理單元,同時是生產單元、生活單元、生態單元。未來社區的功能不僅要有生活、工作、交通、游憩四個基本功能,還要應對人工智能、老齡化少子化等人類生存的挑戰,提供促進全年齡段學習成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功能。
因此,“宜居、宜業、宜游,宜學、宜養”是未來社區功能的標配,社區成為有歸屬感、成就感、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城市單元。每個社區單元都激活了,城市才能成為充滿活力的、健康的、低運行成本的城市。
第三,新時代營造社區,需要有三種思維。
一是生態思維。要把社區看做一個能夠成長的生命體共同體,要像自然一樣思考問題,注重“生態”的多樣性、地方特色和社區的成長性,而不是把社區當做一個機器以標準化的模式來規劃。
二是設計思維。規劃是“設計”的一種體現,“設計”是規劃的一種手段。強調設計思維就是要突出問題導向,針對需要治理的問題開展相應的規劃設計,提供可實施的解決方案。此外,規劃的設計不僅是空間形態設計,還要考慮政策方案的設計、運行機制的設計。社區營造意味著利益相關方的關系調整、完善,需要有針對性的運行設計來協調、推進、達成共識。
三是用戶思維。就是踐行新時代的群眾路線,改變“替民做主”的行政思維,不僅要有“一切為了群眾”的意愿,更要有“一切依靠群眾”智慧。實際上每個人都在塑造未來,老百姓既是空間的使用者,也是空間塑造者。規劃師不光是一個技術人員,更要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。政府要成為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的平臺,引導大家共建共享,在共同創造中感知美好。
莊少勤總規劃師強調,社區生活圈是國土空間規劃關注的重要內容,要讓社區成為踐行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單元,由內而外驅動整個城市的更新、再生,讓城市因社區而更加美好,讓我們因社區而更加美好。
最新評論: |
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-2017 www.ztwkhn.live